精神病性人格结构
精神病性患者的内心体验相对极端。他们出现幻觉、妄想及牵连观念,思维逻辑混乱。也许,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完全正常的一个人,可是身处某种刺激时,就会激发症状。
精神病性的患者是自体和客体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融合状态),即共生-精神病状态。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恐惧,行为表现为疏远别人。他们的健康部分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和别人的不一样,要从正常人的世界中脱离出来,要离开正常界;同时又坚信自己有超能力,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这是他们的恐惧之源。
如何理解精神病性的攻击性?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自我能够去处理、去管控他们的恐惧,投射出来就成为被害妄想。
精神病患者与日常“现实”若即若离,思维意识是碎片化的。他们既不能依赖自己认同的连续性,也无法相信别人具有自我连续性。即使偶尔能够成功地辨别出情境背后的部分含义,但是他们通常无法完整解读,无法正确体察别人对他的情感,而是牵强附会地把自己的意愿填入其中,甚至明显的歪曲事实。虽然能够敏锐地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但是他们的解读方式通常是错误的。这类隐匿性的精神病的患者,需要用支持性的治疗,并用药物去处理其精神病性的东西。
精神病人还怀疑自己的存在。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遗传特质,如家族中基因的病态,天生自体客体模糊;另一方面,从家庭治疗师的角度发觉,人的童年期会内化外在的东西,可能在这些家庭中,人和人之间的对话是病态的,患者内化并形成自我对话,譬如,对话中的'你'和'我'之间是很混乱的。再比如有些母亲说,儿子如果没有了,自己也活不下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无法活出自己,会觉得自己没有走自己的路的权利等。有些母亲因为某些原因很焦虑,母亲分不清楚自己的焦虑和孩子的焦虑,会把自己的焦虑入侵到孩子,认为我焦虑孩子也焦虑,情绪是没有边界的,把孩子搞晕了,我妈很焦虑我也很焦虑,不能独立出来去发展自己的情感,在什么情况下我的感觉和爸爸妈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从小没有人理会,吵闹无人理会,就像是不存在的,总是被忽略的,没有感到自己是一个被关注的活体,存在感比较低。有存在感是一种自我的力量。
想要了解精神病患者的主观世界,要好好去珍惜/体会他们所使用的防御,比如回避、否认、全能控制、原始性理想化或贬低化、原始性投射或内摄、重度解离、付诸行动及躯体化等,需要更多地使用支持性治疗,而不是拆除防御,这些防御更多是前语言期的,防御的是无名的深深的恐惧。简单地说,他们就是在防御可能会让自己发疯的部分。
精神病患者十分看重真诚,渴望尊重与希望,可是过度索求会让人力不从心,心理“耗竭”。因此,对于精神病患者,如果不甚了解,切莫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