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安然心理咨询中心

Fuyang Enr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预约电话

18900582028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初级防御机制(二)——读书会掠影

编辑: 时间:2021-03-14




元月17日晚上6:30—8:30,又是精神分析读书小组的读书时间,朱可然老师带领大家继续学习《精神分析治疗:理解人格结构》的第五章《初级防御过程》。
自我的分裂:个体表现出绝对的态度,且认为对立面根本不存在。
我们每一个人在发展出客体统一性之前,都是很难容忍客体的矛盾性。因为矛盾性意味着对同一客体的互相对立的感受。因此,幼儿会顺遂自己单向的观念,对某一客体要么保持友好、要么保持敌意。小孩表现出自我的分裂是很正常的,比如2岁左右的孩子倾向于用“好”或“坏”评价身边的人和事。但是如果小孩习惯并经常运用分裂的防御来缓解其情绪,就会令养育者精疲力竭。
 成年人所认识到生活是很复杂的。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的生活世界是复杂的,在陷入困惑或受到威胁时,也会不自觉地运用分裂方式来理解自己的复杂体验。分裂往往以扭曲事实来掩盖真相,能够暂时减轻焦虑和维持自尊。分裂的结果会生存的系统产生影响,如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分裂——某医生是最好的,其他医生谁也没有办法来和ta比,都是不好的。换位思考一下,那没有被认可的医生会不会感受到了轻视或羞辱呢?如果身边有人运用这种分裂机制,而自己恰巧不是被认定为“好”的,恐怕就不会舒服吧。
 在现实生活中,善与恶、好与坏、自由与束缚、好人与坏人、英雄与恶魔等对立面的观点,以及类似的分裂意象广泛分布于各种民俗与信仰之中。
躯体化:难以言说的情绪导致了躯体体验。 在潜意识里,存在着冲突且被压抑的情绪,如何释放缓解这种情绪使自己摆脱困扰呢?忧虑成疾,通过躯体症状的形式得以表现。
  我们遇到外界刺激会引起自然的躯体反应。如,羞愧即脸红;又如,遇到危险,激素分泌引起一系列反应,消化、循环、免疫、内分泌、皮肤、呼吸和心脏等,在情绪压力下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活。在没有学会语言表达感受之前,往往就是运用躯体形式(生病)或行动来代替语言。
  随着个体的成熟,能够运用语言描述体验,就逐渐取代躯体反应。此时,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指导,导致相应的发展受阻,那么自动化躯体反应就会成为情绪波动时惯用的表达方式。躯体化障碍又称为述情障碍,是缺乏用文字表达情感能力所衍生的结果。
  我们熟知身边有一些惯以身体疾病应付压力的人。比如紧张性头疼、过敏性肠炎、皮疹或慢性疼痛等。如果成年人用躯体疼痛或机能失调的方式表达内心痛苦,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知道这种反应可能是和早年的恐惧经历、不安全型依恋及自我整合欠缺存在着关联性。
 付诸行动(行动化)就是通过行动来缓解内心的冲突。如果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就会通过不自觉的行为来试图控制由内心冲动、欲望、恐惧及创伤性回忆所激发焦虑。比如,一个人伤害了我,我没有愤怒,但是选择坚决离开了他,这就是付诸行动。
  因为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无法用语言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把感受说出来太痛苦了,只能付诸行动。比如,现实中,有人说假话,有人不说话,是因为涉及的内容可能会触发其早年创伤的负面情绪,所以不敢说,也不能说。心理咨询师是这样理解付诸行动的:
  其一、把内在的想法通过行动去实践。



  其二、通过行动来化解内心的冲突和压抑的情绪。
  付诸行动可能带来自我毁灭,也可能有助于成长,或二者兼备:付诸行动本身并无善恶,而付诸行动所表达的潜意识或解离的情感的性质,是导致个体采用强烈的、自动化的方式表达的原因。
  现实中,各种受潜意识驱使的行为均划归于付诸行动,比如裸露癖、窥阴癖、施虐狂、受虐狂、变态狂等。这类人时时依赖付诸行动来处理心理问题,我们将他们纳入冲动性人格类型。其实许多看似简单的自发性冲动行为绝非随意率性,通常隐含深刻且复杂的动机。癔症患者十分擅长将潜意识的性冲动付诸行动;成瘾者其实可被看作是不断重复与所爱物质的体验;强迫型个体屈从内心压力而重复强迫行为时,即是付诸行动;而精神变态患者则会重复演示复杂的操纵行为。由此可见,付诸行动可见于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性欲化(本能化):通常以付诸行动的形式出现,或可被认作是付诸行动的亚型,就将恐惧、痛苦或其他难以接受的感受随时转换为性兴奋。
  性冲动是其感受自身存在的可靠依据。比如,儿童从被抛弃、虐待或其他灾难中体会到死亡的恐惧,而将创伤体验转化为充满力量的感受,可使儿童获得心理上的掌控感;因此,许多儿童会用手淫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当小孩面临压力,但没有语言去表达时,会用身体去表达。这种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情感体验,而用身体去表达。年龄大的孩子或成人,体验到性焦虑,也会用性来表达自己。面对这种原始防御,其无法感到自己的情感,就用身体去体验。通过对性取向异常的个体进行研究后发现,他们通常在婴儿期有过严重创伤,并最终形成了将这种创伤自发地性欲化。还有施/受虐倾向的另一个极端,是暴力的性欲化——强奸。
   性行为与种族繁衍有关。许多临床经验和研究已经证实,性欲望和性幻想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防御方式:用于控制焦虑、维持自尊、补偿羞愧或回避死亡恐惧。
   如果把性欲化作为应对方式来调节生活的烦恼,在性欲化方式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如女性更多倾向于性依赖,男性则偏向性攻击。因人而异:有人将金钱性欲化,比如“女人变坏就有钱,男人有钱就变坏”的认识就是金钱性欲化;有人将脏话性欲化,比如言语粗鲁,脏话连篇;还有人将权利性欲化,不一而足。



   如果因为害怕遭受异性的虐待而产生性欲化防御,反复和具有暴力倾向的异性产生情感纠葛,那么最好尽快寻求治疗师的帮助。正如其他防御一样,只有了解性欲化的内容和后果,我们才能判断这种防御是合理适应,还是病态反应。
  极端解离:解离是人们面对创伤的“正常”反应。
   当面对超乎能力范围的重大灾难、难以忍受的疼痛或恐惧时,人们可能都会以解离的方式应对。从轻微痛苦到创伤感受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自常态-轻微-严重一极度严重的谱系上,解离始终存在。极端解离总是与创伤经历有关。如丧失自我,人格分裂。
   处于解离状态的人容易把普通压力理解为危机情境,出现认知混乱,仿佛“灵魂出窍”,表现出不适宜的认知和行为。现实中,我们容易把这种解离状态误以为是情绪化、幼稚反应甚至有意做作(矫情)。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习惯运用解离防御的人往往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