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安然心理咨询中心

Fuyang Enr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预约电话

18900582028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冠病毒:心理防疫自助手册》

编辑: 时间:2020-04-01
《新冠病毒:心理防疫自助手册》


 
 
前 言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在多重因素交织下,广大民众遭遇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少人感受到了焦虑、恐慌、愤怒、耗竭、无助等情绪,出现各种身心问题,亟需专业支持。
 
湖北省88所高校的266名一线心理专家服务队根据咨询情况,总结了各个群体的心理需求特征,归纳了典型的求助问题,编制了该手册,以期为大众心理自我调节提供参考。
 
人群一:未感染民众
 
问题1:最近我头疼、打喷嚏,很担心是不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您的担心反映了您关心身体,对自己和家人负责,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表现。
 
目前您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行为上来,做以前想做还没有做完的事情,或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运动,如听音乐、深呼吸、尝试冥想训练来放松身心,让心态慢慢平稳下来,通过增强您的确定感来减少无谓的忧虑与担心。调节生活节奏,设计好疫情期间的生活工作计划,多掌握健康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认识,吸取更多正能量。
 
另提醒您在家保持清洁,勤开窗、常通风,保持良好的卫生和健康习惯,严格遵从社区防疫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对可能感染疾病的相关症状保持警惕,监测体温,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一旦有异常应及时寻求医生专业支持。
 
问题2:网上流传各种视频,特别是看到新闻中播报的确诊的病例人数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加,感到恐惧和不安,不知道怎么办?
 
建议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接纳自己和生活。对新冠病毒较大的危害性有所不安,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配合政府,做好自身的防护,有意识减少对疫情的关注,每日关注疫情的累计时间控制在所有空闲时间的10%以内。
 
对于新冠病毒,从完全无知到知之甚少、到逐步了解,研究人员已经掌握了不少规律。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已经有了胜利的曙光。
 
建议您体验和察觉到自己的不安,接纳自己的情绪,在此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视野,寻找积极的因素,不断积累积极的力量,从而缓解您的恐惧和不安。运动和音乐有助于舒缓郁闷、改善心情,可以把室内运动和音乐结合起来,如瑜伽、冥想、练字等,都会成为有趣且难忘的记忆。
 
问题3:封城以来,长期在家,我整个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被打乱了,自己的情绪越来越郁闷,我该怎么调适?
 
首先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做一些自己想做但是尚未完成的事情,特别是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益的事情。
 
可以做一些放松训练,帮助增加安全感和积极感受。
 
还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关照自己和家人上。例如,多和父母、伴侣、孩子聊聊天;共同做家务;安排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如共同完成一道美食、打牌、玩桌游等。
 
如果独自居住,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和友人聊天;在微博、朋友圈写写当下感言、发发美照、互相点个赞等,舒缓孤单的情绪。
 
问题4:在疫情爆发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我晚上睡觉前总喜欢多想,越想就越睡不着,我要怎样调节?
 
导致睡眠问题的成因往往比较复杂,睡眠问题可能和最近的疫情相关,也可能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相关。
 
保持惯有的生活节律,一日三餐和作息时间非常重要,不要打乱作息习惯。生物钟对人体至关重要。
 
注意营造适宜适宜睡眠环境,卧室的环境应当安静、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尽量不把手机、闹钟放在床头,以免影响入睡。
 
入睡、起床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同一时刻起床,避免开灯睡觉、喝酒助眠、晚上不睡白天补觉等。
 
睡前合理活动,避免因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引起失眠。睡前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不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尽量不看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可以选择听舒缓音乐,结合适当的呼吸或肌肉放松训练。
 
问题5:我对社区和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及时、不到位,感到不满意,情绪有波动,我该如何调节?
 
首先,在疫情期间,我们要相信,在巨大压力下,相关组织在不断学习进步、完善措施以有效解决问题。
 
其次,对社区和政府工作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反映。同时,更要认识和接纳自身的情绪,要善于寻求一些其他的资源和力量。可以通过网络、QQ和微信等方式去与你信任的人、亲近的人进行分享、诉说。
 
另外,要换位思考,体会彼此的难处。
 
人群二:特定事项群体
 
问题1:我是一名孕妇,虽然离生产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因为疫情让我无法去医院进行产检,这让我感到焦虑、担心,我要怎么调节?
 
首先,科学评估,避免过度担心。人在紧张时期,会不由自主关注病例数字的增长,搜索相似的案例,这反而会加剧恐慌、焦虑情绪。因此,要从权威渠道了解疫情信息,减少了解信息的频次,觉察特殊时期的身体变化感受,积极通过可靠网络平台进行问诊,对疫情和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评估。如果确有必要去医院就诊,可提前与社区、医院联系。
 
第二、接受心理变化,增强心理耐受性。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出现焦虑、恐惧、紧张、警觉性增高等情绪是正常的反应。尤其是孕产妇在这一特殊时期,自己的身心波动会影响到胎儿的安全。要相信自己和胎儿都有一定的情绪耐受力,告诉自己“这是人类在面临压力时的正常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人类度过危机。”认识到情绪的两面性,停止自责。
 
第三、积极拥抱变化,保持乐观心境。孕产期在此刻可以将注意力放在面对现实、增加掌控感、自我放松训练等方法上来。合理安排自己的居家生活,同时积极和家人沟通,为自己寻找好的支持系统。特殊时期,家人的亲密拥抱和悉心安慰也是一剂良药。
 
问题2:我是隔离在家的学生,什么资料都没带回来,马上开学,还有很多没准备好,最近又要开始上网课,感觉压力很大,最近拖延症又犯了,学习很难开始。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还有学习任务的你也有不小的影响。居家不能出门,可能你会感到烦闷、无聊。在家上网课,对自制力较差、对学习环境有要求的同学更是一大挑战。家中可能有舒适的生活环境,有美食,可是没有同伴学习促进的动力,那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重建规则和秩序。自律才是通往自由的路径。被限制在家,你可能会体会到自由受到了限制。对疫情的关注,也会挤占你的情绪资源和认知资源。频繁关注疫情进展,会让你肾上腺素增加,大脑处于兴奋期,很难关注“复杂学习”这类需要更多注意资源的事情。所以你可能需要减少其他资源对认知资源的挤占,从安排好生活、规律作息开始。
 
第二,正视自己暂时的没动力。在教室、图书馆等地方,的确会更有学习效率,这被称为社会助长效应。它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共同参与而效率提高的现象。在家中,学生如果感觉自己自制力受到挑战,可以适当借助外力,例如,参加“打卡群”或制定学习计划进行自我监督。如果某天无法完成任务,也不要过于自责,要知道,完美主义正是激发拖延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哟。
 
第三,全国开展网络教学,这对你的学习习惯也是一大挑战,你可以把此当作一个锻炼自己自主学习的契机。自主学习并积极答疑,是你成为学习达人的必经之路。
 
问题3:我是出去旅游的武汉人,出发时武汉一片祥和,可是几天后疫情严重,我们在外地也很难受,酒店不让续住,回家航班取消,人在外地,心里挂念在家的亲人,衣食住行都不便,觉得很委屈,很无助,很愤怒,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为什么受到这样的对待?
 
首先,您需要积极寻找现实资源,来解决您在外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
 
其次,您也需要在内心自我确认,你并没有任何错。你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区别对待。如果同行有其他的人,人际间的相互鼓励是一个好选择。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打电话,他人的关心和安慰会让你舒服很多。
 
第三,理性对待他人对“武汉人”、“湖北人”的另眼相看。此时此刻特别对待的发生有其特有的机制,“内群体偏爱、外群体贬损”往往是自动发生的。在疫情爆发的时期,因为病毒传播的迅猛和应对方式的未知,诱发人们内心的恐慌,在“非武汉人”的印象管理中,“武汉人”也会诱发他们的担忧和焦虑,少数人可能为了回避不确定性,会采用“隔离”这种简单粗暴的应对方式。
 
另外,“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如果想要消除旅途中这样的另眼相看,可以试着跟对方解释自己的行程安排,增加对方的安全感。
 
问题4:我是回老家过年的武汉人,武汉疫情严重后,我们总是被误会,听到我是从武汉回来就避而远之,社区后来不让我们出门。信息在网上传播的到处都是,武汉像是病毒的代名词,我感到很郁闷。
 
作为回老家过年的“武汉人”或者“从湖北回来的”,在疫情严重的特殊时期,可能会受到其他人群的“特别对待”,你的信息可能在一定范围被公布了。如果你的信息被不加任何隐藏的公布到公共场合,您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向相关部门表达自己保护隐私的合理诉求。
 
有人无形之中把“武汉”当作“病毒”的代名词,这是特殊时期对“武汉人”标签化的社会评价。
 
“贴标签”是人们根据他人的某一行为或刻板印象做出的“以偏概全”的印象管理。当你处在外地时,一方面要尽量宽容对方这种“敬而远之”的行为,毕竟特殊时期,保持安全距离有助于双方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防范对号入座以保护自己,通过向亲近的人解释你的行程时间安排等,表明你的安全性。
 
人群三:被隔离人员
 
问题1:我和丈夫被隔离了,两个孩子还很小,我特别担心他们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每天都焦虑得睡不着,我该怎么办?
 
目前你和丈夫的隔离恐怕是这疫情期间对孩子最好的庇护,隔离可以让病毒远离孩子,但爱依然就在那里。以下几招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首先,在这个一个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中,产生焦虑、接纳等等情绪是非常正常的反应。试着接纳自己的担心,接受隔离的现实,厘清隔离的目的,保持行为的理智性。
 
第二,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视频或语音联系,积极主动与孩子看护者交流孩子的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让看护者做得更像“父母”,把担心转化成行动。
 
第三,隔离期间可以为以后如何陪伴和培养孩子好好做一份规划。
 
第四,记录隔离期间对孩子的思念,用文字印刻这段历史,以后跟孩子分享。
 
最后,当你不能很好的自我心理调适时,请学会求助,找亲朋好友倾诉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找心理支持。
 
问题2:我在某某酒店被隔离一周了,整天很郁闷,担心自己被感染,也担心家里人被感染,不知如何是好。
 
被隔离独处的一周给你带来了较多的担忧和憋屈,但是你的合作为国家防控工作做出了一份贡献,是对社会负责,更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因此你在精神上所受的这些苦是有价值和受尊重的。
 
你可能很担心因为隔离影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其实在被隔离的这些日子里你如果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让自己更健康,让家人更放心。
 
一是,尽量获取一些精神食粮(书籍、笔、纸、电脑等),可以自己事先准备,也可以委托工作人员做些补充。这样可以在这段难得的独处时间里,做些以前想做但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比如看些美剧,练习书法、学习英语口语、写日记或者创作,或者研究一下菜谱,等到隔离结束再来练练手,说不定就会成为一个好厨子。
 
二是,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可以制定一个作息表,并按此执行,千万不要将日子过得黑白颠倒不分昼夜。当感觉到孤单时,可以拿出手机与家人朋友交谈,互相鼓励,彼此支持。
 
三是,做些适合的运动,如,打太极、健身操、瑜伽、俯卧撑等,有益健康而又较为安静的运动方式都可以尝试体验下。将心安顿下来,用心去体验这难得的独处时光,也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人生经历。
 
只要合理安排,在房间内,不出门的日子也可以过得很充实,很滋润。你若安好,你的家人才能安心。
 
问题3.武汉回老家已经20多天了,我和家人都一切正常,但是仍要求被隔离,老家的表哥属于疑似病例,所有亲戚都说是我带回去的病毒,我愤怒又委屈。
 
你的隔离时间已经超过了14天,而且密切接触的家人也都状况良好说明你是安全的,你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自觉隔离保护身边人的安全。能够感受到你这些努力和牺牲没有被看到,却被他人对病毒夸大的恐惧冤枉而感觉到受伤的心情。你希望自己好起来,不妨做出以下尝试:
 
一、尝试改变:比如向亲戚们普及科学的病毒防控知识,这对于他们自我防控和用合适的方式对待你都是有帮助的。当然,做出的改变并不一定能够马上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力求做到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二、换位思考:如果能够调整自己对此事的态度或许能够让自己感觉好一些:尝试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对病毒的恐惧以及周围环境的渲染去理解疫情,或许他们恐惧、隔离、敌对的对象是病毒,但是病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试图去寻找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来安放这些恐惧,而并非是对你的敌意和排斥。
 
三、寻找资源:尝试从那些和你较亲近家人的反应和态度中捕捉到支持和力量,在爱你的人身上你能感受到你是被支持的、被理解的。
 
在这场疫情中,似乎每个人都是受伤的,但是每个人处理伤痛的方式不同,如果能学会顽强和灵活的应对,也不失为不幸中的一大收获。
 
人群四:疑似患者
 
问题1:我接触过被确诊的亲人,现在也因为疑似被隔离治疗。我近期虽然还没有明显发烧,但总感觉胸闷、喉咙痒,很害怕,该怎么办?
 
亲人确诊,自己也是疑似,这一切让你心中充满无处安放的恐慌和紧张。
 
首先,关注自己身体,但不要只关注自己的症状部分,也要关注有积极变化的部分。
 
其次,注意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不良的情绪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出现诸如心慌、气短、失眠、乏力等症状,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
 
再者,保持规律的作息,让生活充实起来,与外界保持沟通,不让自己陷于负面思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既要配合医护人员,也要积极自我锻炼,多做有利于提升免疫力的事。
 
问题2:我已经因疑似而隔离一周了,病情还不见好转,特别担心,睡眠质量特别差,我想让自己从焦虑的循环中走出来,该怎么办?
 
疑似而未确诊,病情走势也不明了,能够感受到你此刻悬而未决的情绪状态。让自己好起来,不妨尝试以下做法:
 
打破循环:如果感觉自己在不间断地关注身体状况、思考病情走势、陷入焦虑的黑洞中,尝试有意识地停止这个想法,哪怕停止一分钟,做一些能够让自己感觉好一些的事情:比如看喜剧、读书、从事自己的爱好等。
 
感受当下:尝试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上,聆听此刻正在发生的声音,例如电器的声音、身体摩擦的声音等等,不对这行声音做喜好的评价,仅仅是倾听。或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深深地吸气,缓缓地呼气。也可以从事平时喜欢的事情帮助自己专注于当下,比如练字、做手工、练瑜伽、找人聊一聊等等。
 
放松身体:网络上很多指导人全身放松的音频,有意识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各部分肌肉,从头皮直至放松到脚指头,配合缓慢深入的呼吸。
 
将自己从焦虑的循环中拉出来是让自己好起来的第一步,这可能开始并不容易,不断尝试,你会慢慢找到掌控感。
 
人群五:确诊患者
 
问题1:我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医院只有我一个人,现在非常恐惧,害怕死亡,不想离开这个世界,我的孩子需要我,家庭需要我,但我好无力,我该怎么办?
 
无情的病毒让你不得不离开那个你熟悉的家来到了医院,有对疾病的害怕,有对死亡的恐惧,但我更感觉到你对家的期盼和对孩子的牵挂。他们需要你,你也需要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需要去找力、借力、创造力量来面对现实。
 
找力量:保持与家人的联系,关注了解家人的生活状态,家人的安慰和牵挂会让你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想想自己过往面对压力的经验,与家人聊聊他们面对压力的想法,或许你也能发现你们身上一直存在着迎难而上的力量。
 
借力量:疫情的特殊性使得你在治疗期间无法得到家人的陪伴和照顾,但医院里还有很多关心着你、努力守护着你的“逆行者”,他们与你一样离开家、离开孩子来到这里,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只为打赢这场战役,然后各回各家,请你坚持!
 
创造力量:困难面前,很多人会顿感软弱无力,焦虑惧怕,但这其实也是你内在生命力的呐喊和咆哮,试着让自己读读书、看看报、说说话、聊聊天,规划规划蓝图、设计设计未来……总会有些你曾经希冀的力量会让你前进,为你赋能,为你助力,请你期待!
 
问题2:我确诊住院后家人也陆续查出被感染,而且父母年纪大、症状重,我特别担心、自责,感觉家人都是被我害的。
 
你觉得让父母受到病毒的侵扰都是自己的错,你担心父母承受病痛的过程,甚至想惩罚自己,从这些感受中可以感觉到你对父母深深的爱,对父母的爱越多就越是担心、自责。你希望他们能赶快好起来,以后能够为他们多做些什么,所以你要自己赶快好起来,这样才更有力量爱他们。那么,不妨这样试试:
 
这不是你的错: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感染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你也不知道病毒是什么时候、如何跑到父母身上的,这一切都在你没有任何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你什么都不知道,自然就不能苛责自己如何做好防护,如何去阻止病毒的入侵,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不可控的,也都不在你的控制范围内。所以,请接受这并不是你的错。
 
接受目前的状态:在不可控的情况下形成了目前的状态,所以请停止苛责、惩罚、伤害自己,这样你才能更有力量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哪怕现在不能为父母做些什么,你的好转也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
 
尝试做出改变:改变对此事的态度,尝试积极应对病情,努力让自己放松,学会专注于当下。当下,最能够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放下自责是为了更好地爱。
 
问题3:我从武汉回到老家,发烧后被确诊,现在所有我接触到的人都被隔离了,去过的超市也被封闭了,听到的都是指责,事前我并不知道新冠病毒,更不知道自己会感染,感觉自己既无力又委屈。
 
承受着病痛的痛苦,还要承受外来的指责,能够深刻感受到你的无助和沉重,这一切都不是原本计划的,原本你希望回老家快快乐乐地过春节,希望见你一直牵挂的人,去你惦念的地方,但是这些都被接下来可恶病毒给封锁了,你受到了这该死病毒的牵连,甚至成为他人眼中病毒的传播者。在这么艰难的境况下,内心深处或许有个声音在说:我需要好起来,这样才能让那些因接触过我而被隔离的人消除恐慌,让我惦念的地方重现繁荣。所以,希望自己好一点,不妨试试这样想:
 
这不是你的错: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感染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更不想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发现症状及时就医,并详尽地说明自己接触到的人和去过的地方,你正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其他人,不让病毒侵袭更多的人,你做了你该做的事,没有什么错。
 
换位思考:如果能够站在被隔离的人的角度来思考,或许能够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被隔离难免会有不便和恐慌,任何人在这样负面的情绪下多少会有一些抱怨,抱怨的可能是行动限制,或者对病毒的恐慌,再或者是自己的疏忽,而并非完全是对你的敌意和排斥。
 
接受现状:尝试接受所发生的一切,要相信及早发现并隔离是在保护更多的人,你们都为病毒防控做出了贡献。让自己重回平静,积极对抗病毒,早日好转,用实际行动消除他人对疾病的恐惧。
 
人群六:患者家属
 
问题1:我的家人确诊患上新型肺炎,现在他本人很消沉绝望,总担心自己治不好甚至可能会死掉,我要怎么帮他呢?
 
第一,助人者先自助。家人感染新冠肺炎,一定会让你感到压力较大甚至焦虑,请先觉察自己的心理水平,如果情绪较为低落,可以做一些能让自己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事情,获得一些社会支持,补充一些心理能量,让自己达到相对理性平和的状态,要相信患病的家人会在你的言谈举止之间找到信心。(忌:强装很镇定,假装不惧怕,盲目型乐观。)
 
第二,耐心倾听同感。当人的健康、生命受到威胁时,恐惧消沉自然而生,这时需要你能够做到耐心倾听,陪着他一起面对,这种陪伴只要心贴着他的心,一起去面对就好。你其实不必侃侃而谈或者小心翼翼,你只要去倾听、去陪伴,这本身就可以带给他最有力的心理支持。
 
第三,链接积极资源。患病家人之所以会特别消沉绝望,对死亡恐惧至极,是因为当前处境下,没有一种特效药或者一种医疗措施可以有效治疗,这时的你需要给他一些硬核信息让他看到希望:国家越来越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医学专家院士的日夜兼程科研突破,无数逆行的医护救援,还有在消沉绝望中依然在坚持的他自己。
 
第四,给予现实支持。在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满足一些患病家人的现实需求,可以是一碗白粥,可以是一本诗集,虽小而有心,虽淡却有爱。
 
看完这些,也许你可以全部做到,也许你只可以做到一两点,但请不要勉强自己,更不要为难自己,因为你的家人也不希望你勉为其难,但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关心他、帮助他更好的方式。
 
问题2:因为家人患新冠肺炎住院,我也有些发烧症状,现在被隔离在酒店,我很焦虑和无助,睡眠也不好,我该怎么办?
 
大疫当前,一家人本该抱团取暖,相互扶持,彼此之间也最为需要,但住院的家人与被隔离的你,医院与酒店,硬生生的制造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怎能叫人不焦虑,怎能叫人不无助,怎能叫人睡得着!如果是我,我也会如此这般。面对无力感的现实,我想与你共享三种力量:
 
第一,相信科学的力量。认识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有官方媒体报道,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较SARS强,但是毒性却较SARS弱,致死率没有SARS高,所以,新冠肺炎一定会被科学家医学家们攻克的。请你一定心怀期待!
 
第二,相信亲情的力量。你的焦虑包含了对自己身体状况的焦虑,也包含了对感染住院家人的生命安全的焦虑;你的无助既来自对自己隔离生活的不确定感,也来自面对感染住院的家人无法施以任何照顾守护的无可奈何。虽然有这种“不确定感”和“无何奈何”的存在,但在这特殊时期,有逆行医护人员和酒店志愿者在坚守和奉献。特殊时期,我们可以用特殊的无接触方式(QQ或微信,视频或语音)彼此传递鼓励,传递牵挂,传递信心。请你隔空示爱!
 
第三,请相信心理的力量。心之所向美好,美好终会遇见。疫情之下,大家都会有焦虑无助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这再正常不过,不必急于驱逐,不必急于剔除,打开自己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可以让你更加坦然的去激发身体内在的生命力来面对现实。请你心理赋能!
 
问题3:我的母亲被确诊2周了,现在还上了呼吸机,就她一个人在医院,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家人心里很着急,特别担心,该怎么办?
 
自己的至亲躺在医院,病情不稳,忍受着病魔的折磨,换了谁都会心急如焚,恨不得替他(她)去受这份苦。上了呼吸机的亲人不方便通电话了,但是你一定能感应到他(她)内心的这个期望——你们必须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健健康康的!
 
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首先,保持信任和信心。相信国家和政府的应急处变能力,相信医生护士的救治能力,相信自己的亲人在尽力与病魔战斗,我们的亲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与大家一起在争取最大的生存几率。不要轻信和传播那些被夸大的小道信息,也不要传播影响社会和心态稳定的不利消息。
 
其次,保证行为得当。在个人行为上,做好个人的卫生习惯,做好自己的防护措施,居家隔离,减少公共场合、公共环境活动。如果有小病,若没有密切接触史,减少去医院或者在网上进行问诊,避免交叉感染;如果确有过与高危人员的接触史,在去医院就诊时,做好个人的隔离和防护,以保护家人和你周围的人。
 
最后,觉察韧力。每个人和家庭都具有一种面对生命中的变化、从困境中站起来、变得更加强壮、更有资源的能力,这是人战胜困境的内在力量(韧力)。这种内在力量就是成员间强有力的、互惠的情感依恋和忠诚。因此,可以好好利用这段特殊的居家日子,与家人谈谈自己内心的想法,共同回忆一下在生命中的艰难时刻,是什么帮助你们度过的?共同给隔离治疗的家人鼓励和支持。
 
人群七:去世患者家属
 
问题1:我父亲感染去世了,走的时候特别痛苦,现在我和我的母亲也感染了,我特别害怕。
 
最亲近的人的离去给你带来无尽的伤痛,你还没有来得及对他表达你的情感,还没有完成想和他一起完成的事情,他的病痛让你也感受到了类似的痛苦,还有对母亲的担心和对自己病情的担心,这的确让人痛彻心扉。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接受情绪:面对如此巨大的伤痛,多难过、多害怕都不为过,这些都是面对目前境况的正常反应,尝试接受它,允许它和你在一起。
 
完成哀悼:至亲的离去或许还有很多未尽事宜,你可能被这无形的黑洞吞噬着。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尝试回忆父亲离去的经过,越细致越好。尝试对父亲表达你对他所有的情感,包括对他(她)的爱和怨,甚至是恨。亦或,用写出来然后烧掉的方式,直到你对他离去的情绪不再那么强烈。
 
改善计划:接下来应对疾病,可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给自己做一个生活、治疗的计划,并不断尝试改善。比如:配合治疗,合理饮食、作息等。尝试改变能够改变的,接收现实中不能改变的。
 
寻找力量:你现在是你母亲的依靠。你需要自己镇定一点、坚强一点,她也才能好一点。再艰难,也不能垮;情绪难过的时候,尝试外力的帮助,拨打热线4007-027-520,我们跟你在一起。
 
问题2:我的亲人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了,家人很悲伤,但也处于极度恐惧中,担心其他亲人再出现危机情况,我该怎么办?
 
离世的亲人,悲伤且恐惧的家人,目前未完全攻克的病毒,这一切围在你的周遭,你内心可能会有巨大的悲伤与恐惧,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给自己一点空间:这一连串的事情之下,你艰难地走着,也许精力和心思都无暇顾及一下自己。事情已然这样,哪怕是十分钟,甚至一分钟留给自己,看见自己的情绪和不易,接纳自己的眼泪和努力,告诉自己,“我不是超人,我尽力了,虽然有种种遗憾。”
 
做家人的支持和后盾:看看家人,他们的悲伤和恐惧是那么的清晰厚重,但此时当下,保持相对理智,做好对每位成员的保护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大家的恐惧都是对生命的呼喊和挣扎,更包括向往和期盼。
 
多多与家人联结:亲人的去世,对生者有巨大的冲击,那份不舍,那份遗憾,你想说的,他想说的,找一个时间,找一个空间,大家都说一说,大家一起度过这段哀悼的时光。
 
问题3:母亲因新冠状病毒去世了,她被隔离后,再见面时就是一盒骨灰,子女不孝,没照顾好她,不该让她去取什么快递,都怪我,我现在天天做梦就看到我母亲痛苦的样子,母亲不能原谅我啊。
 
你正在经历母亲去世的哀伤,因为她的离开是这次的疫情所致,又因为她感染上这个病毒可能与外出取快递有关,还因为没能与母亲做最后的道别,所以你的哀伤过程变得复杂,充满了无法放过自己的责备,心里似乎有一个汩汩流血的伤口。
 
首先,你需要好好地哭一场,让内心深深的悲痛和自责随着眼泪流出去。
 
第二,你可以找到可以理解并尊重你感受的人倾述;告诉自己,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感受到哀伤,假以时日,这些感受会越来越淡;允许自己去感受快乐和悲伤,也允许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大哭出来;
 
第三,经历这个哀伤的过程以及从损失之中走出来并不代表你会忘记离去的亲人,你会依然感觉到与他(她)深深联系着,但同时你也可以想象到没有他(她)的生活。你会开始重新投入每天的生活中,有了这次丧亲的经历,你将更加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每一天。
 
人群八:医护人员
 
问题1:每次轮班下来,我都觉得身心俱疲,看到同事因为出现疑似症状被隔离,我总感觉心跳加速、烦躁不安,害怕自己被感染,不知道怎么办?
 
你很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这一点非常棒,能够提醒你及时地调整自己。实际上,面对特殊疫情,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焦虑、担心、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是特殊时期的正常反应,勇敢地拥抱它们,随着疫情的缓解,我们的这些情绪也会慢慢缓解。
 
很多医务人员都分秒必争投入战斗,就是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也要把手头的工作干完后再休息。这些情绪的产生是在提醒我们需要休息,需要给自己的身心喘息之机。
 
试着给自己10分钟时间,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关注你的呼吸,关注你的身体,给自己10分钟好好放松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有一些冥想及身体放松的训练也可以帮助到你。
 
问题2:大家都太忙了,没有时间交流,吃饭都要分开,心里总是感觉不踏实,感觉很孤独,怎么办才好啊?
 
非常能理解你的感受,特殊疫情的影响,我们和领导、同事及家人往往需要保持物理上的距离,而物理上的距离、缺少语言交流往往会带来心理上的距离。所以,特殊的时期更需要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抱团取暖,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多跟领导汇报、多跟同事交流、多跟家人沟通。实际上你知道么?在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非语言信息的力量比语言信息更有力,一个加油的手势、一张留言的纸片就能给彼此支持。另外,网络时代也解除了实际距离的隔阂,视频电话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安慰比普通电话或文字更好。
 
也许,你可能会认为这么紧急的时刻哪有时间注意人际关系,实际上,温暖的人际关系、稳定的社会支持能够给我们后续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
 
问题3:我收治的病人昨天各项指标还较稳定,怎么今天加重了,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感觉不相信自己了,怎么办?
 
看到本已好转的病人情况再次恶化,你觉得特别挫败,有点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怀疑对抗疫情的能力。你很希望有对症的药物出现,你很希望严重的病人能好转、轻症的病人能早日出院。实际上,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对于所有的医生来说都是新的、特殊的、陌生的。对于陌生的情况,我们以往的应对方法都不那么有效,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我们的应对方式及专业角色。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新的、紧急的状况,我们以往的经验不能够完全解决面前的困扰,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我们的职责、任务及能力,我们需要重新寻找应对当前问题的资源。我的病人病情发生了变化,我可以向谁求助,我和谁可以组成一个团队,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背后有全国的医护人员、有全国的科研人员。
 
学会不用事后诸葛亮的方式苛责自己。无论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还是在平时,无论在哪行哪业,我们的工作从来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尽管我们希望那样,却发现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权衡利弊后采取当下认为最合适的举措。用事后诸葛亮的方式要求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伤害自己,让自己做不好接下来的工作。所以在此种情况下,需要的不是苛责自己,而是学着提醒自己,接下来怎么照顾好自己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问题4:家人发烧了,会不会是被我感染的,家人需要帮助而我无法及时出现怎么办?
 
你现在非常内疚和自责,你觉得自己没做好爸爸或妈妈,儿子或女儿的角色。实际上,内疚往往就是由我们可以做的和我们之间的不平衡带来的,你觉得你应该在家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你觉得你不应该是给家人带来困扰的成员。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每个人的角色都会发生突变,我们每个人既是家庭的一份子,更是医护人员的一份子,我们的专业角色排在我们身份角色的第一顺位,这个时候国家和病人更需要我们,我们义不容辞。
 
其次,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寻找有力的资源,我可以为家人提供哪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可以寻找到谁能帮助到自己的家庭。比如,家里被隔离,没有菜了,可以寻求社区人员的帮助,他们比我们更善于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5:目前医学资源都投到疫情一线了,可是普通人还是会生病,但因为资源和设备有限,不能像以前一样得到及时医治。看着觉得很难过,很无力。
 
很多人选择这个医生或护士这个职业是带有“救济苍生”的使命感的。所以看到自己不能帮助病人,会感觉到难过甚至自责。医院是一个非常展示人性的地方,生老病死都在这里发生,人性的脆弱、强烈情绪的也往往发生在这里。而医护群体的“同理心”普遍比较高。同理心是指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的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正是因为有很强的同理心,医生和护士得以去及时、有责任心地完成工作,甚至很多时候超乎本职工作地去奉献。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带着同理心大量目睹人的不幸遭遇,也会使医护人员遭到创伤,同理心枯竭。所以需要及时调节,比如接受帮助的有限性、定期的宣泄、适当的隔离。当然大众也需要给予医护人员理解和关心。
 
问题6:现在各方面压力大,回到家有时会因小事对家人发脾气,一次听到在老家的爸爸出门还不戴口罩,气得教训了他很久,但事后觉得非常自责。不知怎么调节?
 
当前情况下医护人员面临很多压力,比如被感染的风险、超负荷运转工作的疲惫、安抚焦虑的病人等等,这些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情绪就像一个有弹性的气球,如果积压的能量多了就需要“放气”处理,不然可能以爆发的方式表达。所以要有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或渠道。疫情当前,也要给自己一些“关爱情绪”的空间,可以和同事“吐槽”宣泄,也可以通过拨打一些心理援助热线或参加小组来释放压力。同时,如果“发脾气”的事已经发生,也无需过度自责。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属于亲密关系,好的亲密关系应该也是可以涵容冲突、愤怒的,同时在心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处理其中的不满。很多时候,这里面的“发脾气”背后是对彼此的关爱和担心。当下一次对方出现情绪不好时,我们也可以回以理解和抱持。这本身也是亲密关系宝贵的地方。
 
问题7:我是其他科室的护士,现在还没有到一线抗疫去。轮休时本应做一些工作,如总结计划工作,但是没办法静下心来,什么也做不了,感觉烦躁怎么办?
 
这种情况可能是虽然人在休息期间,但心理还是处于应激反应状态。写工作总结或计划属于认知活动,很多认知活动需要专注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人在产生应激反应时,人体会调动我们的资源重新分配到重要的器官(如心脏、肌肉)以随时战斗,所以就会把供给大脑的血液减少,从而影响认知功能。一方面不能投入到一线工作,另一方面也不能专注地做些“有益工作”的事,时间不知不觉消磨掉,会让人烦躁。这时候其实我们需要关照自己,允许自己放松,尝试一些不那么费脑的活动。比如可以放松娱乐一下,看电影看闲书或者电视剧。关照好自己,等到上前线时以更好精力投入,这本身也是贡献。
 
问题8:十几天前,我和同事一起在抗疫一线工作,同事感染被隔离,风险未知。我现在一切都好,感到很内疚,如果我当初多承担一些工作,或许同事就不会被感染了。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幸存者内疚”,是指经历了灾难性事件,幸存下来的人会内疚,觉得自己对共同经历者的不幸负有责任,或者对自己的幸运心怀歉意,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活下来。内疚是一种很消耗心理能量的情绪,可能还会衍生出抑郁、愤怒等,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引导和释放,对人的身心影响都很大,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幸存者的自我伤害行为。需要对这种情绪进行处理,比如向亲近的人或咨询师倾诉自己的感受、给不幸遭遇者及其家庭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做一些哀思的工作等。
 
问题9: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一段时间,工作时觉得还好。可休息时,不经意间想到手术中的场景、病人的样子,晚上会做梦或惊醒,这是怎么了?
 
这可能是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它是指个体遭遇或目睹一些重大的刺激,超出心理承受能力后出现的身心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典型的反应有:
 
(1)闯入性记忆,在清醒或睡眠时,创伤记忆强行进入脑海,以闪回或噩梦的形式重现当时的事件场景。
 
(2)躲避反应,个体努力避免回忆经历过的创伤,努力不去接触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物,埋藏起原本关心的人和事物的情感,和他人保持距离。
 
(3)高警觉性,比如容易受惊吓、紧张不安、对小事反应过度,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如果长期处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会给身心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因此,如果出现类似反应,要引起重视,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尽量减少与刺激的直接接触;
 
另一方面,寻求社会支持,可以与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亲友交流。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现在很多疫情心理援助热线都已经开通,与专业人员的沟通能帮助我们较好地从创伤中恢复。
 
人群九:医护家属
 
问题1:爱人在医院工作,我日日提心吊胆,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消毒一次,想控制但就是停不下来,给爱人很大压力,怎么办才好?
 
这是特殊时期过度焦虑的表现,可以理解,更说明您希望尽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和家人,您是负责任的。但是目前的状况似乎已经影响到您的正常生活,“停不下来”的感受给您带来了一些情绪困扰。所以有两个小建议,不妨试试。
 
一是允许自己消毒,不刻意控制。但每次消毒时请尽可能的把注意力放在消毒的过程上,看看自己是多么的认真,感受消毒液的威力,并记录下来消毒的时间和消杀面积。等到第二次准备消毒时,看看您的记录。
 
二是和爱人交流,调整认知。试着列出被感染以及不会被感染的证据和可能性,并思考可怕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吗?发生了会怎样?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与爱人相互支持。
 
如果通过努力仍无法调节,甚至越来越严重,请一定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问题2:女儿在抗疫一线好多天没回家了,电话也很少。我知道她很忙很累,但控制不住心慌,睡不好吃不下,又怕自己病倒,怎么办呢?
 
对于全国上下的抗击疫情战役而言,您的女儿是“白衣战士”,是全国人民的依靠。但从您的角度来说,她是您的孩子,担忧、心疼、恐惧在此刻可能占满了您的内心。您一方面控制不住担忧她,一方面又怕自己病倒给孩子添乱,这种冲突一定让人烦透了。这个关键时刻,只能说,照顾好自己,就是您对她最大的心疼。所以哪怕吃不下,也要努力地让自己吃点东西;哪怕睡不着,也要尝试着躺在床上休息一下。如果身边还有家人,可以和家人说说您的担忧,此时此刻,允许“唠叨”。
 
问题3:孩子最近对洗手、戴口罩很不配合,还总是哭闹,总是质疑为什么妈妈去医院工作不回家,作为奶奶,我该做些什么呢?
 
孩子出现哭闹、质疑、不配合的行为,可能提示他的内心有了紧张、担忧或生气等情绪感受,也说明他是个敏锐的孩子,关心家人,善于捕捉疫情导致的家庭氛围变化。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回应。
 
年龄偏小的孩子,可以在与孩子共读绘本、画画或者涂鸦中引导孩子表达,如:“你觉得哪个是妈妈?”“她在干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猜妈妈最想对你说什么?”同时用易懂的语言解释现在发生着什么。
 
年龄偏大的孩子,可以引导TA查看一些专业科普资料,如病毒是什么?抗击病毒的原理是什么?妈妈是怎么工作的?同时可引导TA制作与病毒有关的手工、自创游戏等,在游戏中宣泄不良情绪。
 
家有医护人员,此刻做到平静确实不容易,但恐慌担忧无益,尤其是孩子尚小,需要我们更多的庇护和支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您能在孩子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将能给孩子很好的示范。
 
问题4:这两天明显感觉在医院工作的家人情绪低落,我应该做点什么帮助他呢?
 
您可能也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但是可以想象得到,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恐慌无助中,他情绪低落是很正常的。但要重视他的情绪波动,尤其关注他是否出现了严重的失眠、头痛、食欲下降等躯体不适,这是判断他情绪异常的重要方面,同时可以做一点我们能做的,试着帮忙他改善情绪。
 
不拼命追问。我们停不下来的想问“你怎么了?”“为什么不高兴?”但要知道,此刻这些追问都是满足您无法控制的担忧,对他无益,重复的信息会造成对方感觉超载,带来新的不安。所以,避免这样做。
 
多鼓励支持。在重大应激和压力面前,亲人的鼓励和支持特别重要,请务必不要吝啬。帮他看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时候只能靠你们了”。支持他接受工作中的不满和失误——“在这么重要的应激事件面前,谁也不能保证不出错。”
 
做后勤服务。不知道有没有机会提供服务,如果有的话,尽可能让家里干净整洁,物品方便可取,空气清新,开水满瓶,饮食规律。这或许是当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如果不在一起,让他从视频通话中看到这些,也一定是令人欣慰的。
 
问题5:如果当年我不让他(儿子/女儿)学医就好了,都怪我让他选择这个职业。我很难受,我该怎么办?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子女健康无忧,一生顺遂。可以看出,您极度的担心子女目前的工作状况,可能是心疼、无助,也可能是焦虑、愤怒,但更多的是内疚、后悔,这种感觉会让您不断的攻击和否定自己。
 
当这种想法反复折磨我们的时候,可以试着回想一下,当年这个决定是怎么做的,当时是怎么想的,当时有怎样的期待……不管如何,我想那一定是当时您所认同的最好的选择。现在用事后诸葛亮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决定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伤害自己。另外,不要因为焦虑陷入认知狭窄,“灾难传递着伤痛,也传递着爱”,要相信医生即将会面临更好的职业环境。所以要从多种视角去看待医生这个职业,如治病救人更有成就感;医生比普通人收获更多的健康知识;更热爱生命;民族危难显身手;至少不会失业……一些新的视角或许可以在您无法释怀时,助您放下、放松。
 
人群十:志愿者
 
问题1:志愿者如何能自我照顾,保持良好的个人状态?
 
志愿服务属于体力高投入、情感高消耗的劳动,志愿者投身一线后都多少会出现焦虑、损耗、无助乃至抑郁的表现。因此在我们开始投入志愿服务时,自我照顾就应该同步跟进了。
 
情绪上出现孤独、焦虑、恐惧等不适,可以主动向那些愿意且能够耐心倾听的好友倾述,更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援助热线。
 
要主动屏蔽非权威信息,避免信息超载带来的烦乱。
 
定期和志愿者同伴一起总结一下几天来工作的意义,充实付出的意义感,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问题2:本人有强烈的志愿工作愿望,家人不支持怎么办?
 
面对铺天盖地关于疫情数字和严重病例的报道,家人无论从关心你的角度还是担心自身健康的角度,都容易在第一时间不支持志愿工作。我们不应将家人视为道德境界不够,而应该积极回应家人的关切。
 
给家人详细说明你将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你所参与的志愿者团体有何种设置保护你免受感染。
 
在家人经过你的说明和安抚获得安全感之后,再向家人传递服务大局最终也是爱护小家的理念,进而最大程度地争取家人的支持。
 
问题3:我是一名一线援助志愿者,会接触到一些病患的家属甚至感染者,因此很担心自己被感染并传染给家人,怎么办?
 
一线抗“疫”工作的艰辛和感染风险是不少积极投身其中的志愿者起初难以预料的,当躬身入局、身临其境后,不少志愿者会发现环境比预想的恶劣,风险比预估的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内心产生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担心、害怕,甚至进而出现退缩倾向是完全正常的心理现象。无需因此感到羞愧和自责。
 
当我们觉察到这类担心后,应尽快通过权威渠道了解自我防护的科学操作,并与家人一起严格执行该操作,最大程度地保证自身及家人的安全,从而减少担忧,增强安全感。
 
若发现担心反复出现,且难以通过现实因素的优化减弱,则建议尽快向心理援助热线求助,调整、或评估自身及家人状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贡献力量。
 
问题4:我是在社区协助抗“疫”的志愿者,面对民众情绪的宣泄该如何应对?
 
情绪背后往往蕴含着未被满足的心理诉求,民众并非要攻击你,仅仅是在表达自己。请耐心倾听、共情民众的表达,了解他们剧烈情绪背后的心理诉求。
 
就你所掌握的资源、信息及权限,尽可能向民众详细说明解决问题所要经历的过程和所需的时间。真诚务实,增进信任。
 
对超出自身能力及解释权限之外的民众诉求,需认真、快速进行收集,并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尽快获得解决方案或权威解答并告知民众。
 
问题5:援助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工作时遇到时间紧、任务重,超负荷工作强度该如何应对?
 
援助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常常会因时间紧,任务重且多,超负荷工作强度导致身心疲惫,情绪压抑耗竭,影响工作效率。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为此,首先,心中要有一个信念: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保持冷静,让自己身心安顿下来,安顿好身心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其次,尝试采用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整。在此提供3种常用身心安顿法。
 
(1)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尽量保证自己正常的饮食和营养;利用碎片时间有效休息,尽量保证自己精力充沛;洗个热水澡,用热水冲洗肩颈和背部等。
 
(2)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找熟人聊聊天;听听另自己愉悦放松的音乐 ;蝴蝶拍拍,安抚自己
 
(3)自我暗示,放过自己:我只是凡人,不能完美解决所有问题,我只需要做到尽力就好!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可以向身边人求助!
 
最后,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奏效时,可以立即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问题6:心理援助工作者遇到激烈情绪的来电者该如何应对?
 
尽可能允许来电者宣泄和释放TA的激烈情绪,包括抱怨、哭泣、骂人等,要知道TA不是针对心理援助工作者的,TA只是把热线或者接线者当作了一个情绪的出口。给来电者5-10分钟的时间宣泄和释放TA的情绪,耐心的倾听TA,不管TA说什么,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回应,包括“嗯”“嗯,是这样”、“嗯,我在听”、“我在这里”等。如果可以的话,引导来电者做深呼吸、想象放松、蝴蝶拍等平复情绪。感受到来电者的情绪平稳下来(语速减慢、音量降低、停止倾诉或者停下来询问你的建议等)后,可以对TA给予共情,比如按照如下的句式给予回应:“我能够体会到您的**情绪,如果是我,可能也会有您这样的感受(或反应),您觉得,这时候我可以做点什么让您能够舒服一些呢?(我可以做点什么让您感觉好受一些呢?)”跟TA讨论TA的来电诉求,做相应的处理。当然,如果来电者的情绪一直没办法平复下来,除了耐心倾听之外,还需要根据倾述内容判断是否有危机,征求来电者意见,看是否需要将其情况汇报给有关部门,或者将其转介给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后续工作。
 
问题7:做志愿工作时,如何处理上级的安排及受援助者不理解的状态?
 
志愿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上级的安排与受援助者不理解之间的两难处境,处在这种状态中,要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尊重上级安排,听从指挥。在这样一个共同抗“疫”的工作中,统一的行动安排是保证工作效率、最大发挥援助效果的前提。因此,我们需要尊重上级安排,服从统一指挥,不能仅从自身想法出发,造成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混乱状况。若对上级安排有不同意见,可以按组织流程进行上报反馈,但在上级安排没有改变之前,必须遵守原有安排,这是我们志愿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开展的基本保证。
 
第二,对受援助者的态度予以理解。在志愿助人的过程中,有时会面临受援助者不理解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对受援助者的态度予以理解。受援助者本身正在面临很大的困难,在这样的处境下,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无助、悲痛、焦虑、恐慌等都可能以愤怒不满的形式来表达。面对受援助者的不理解、不配合,首先要知道这并不是针对我们个人的,而是受援助者在当前情境下的一种情绪反应。我们可以尝试对受援助者的情绪进行共情,并将情绪的矛头转向问题解决,如“我能感受您真的对家人很担心,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能做些什么?”
 
第三,加强自我管理与自我关照。面对这样的两难处境,作为志愿者,我们可能也会产生委屈、无助的情绪,这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我们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自我关照。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是自我觉察,真诚面对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尝试着用你对求助者提供帮助的方法帮助自己。另外,对志愿工作保持合理的期待,志愿工作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不必过高要求自己,让每一个人满意。只要相信,我们付出了热情、爱心、精力,总能让好的改变发生。最后,当你觉得情绪无法排解,请与你的小伙伴们一起沟通交流,来自同行的支持会是我们最大的慰藉。
 
问题8:疫情期间援助工作者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工作?
 
老年人因信息来源相对较少,对新事物的接受相对迟缓,应急状态下应对能力相对欠佳等原因,援助工作者应结合老年人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和帮扶工作。
 
第一,时刻关注老人的需求,多陪老人家聊天互动,让老人保持身心舒畅,不要有心理上的负担。
 
第二,由于部分老人对新型冠状肺炎的疫情知识了解不够,防范意识较差,援助者要发挥督促教育作用,创新教育形式,用更加通俗易懂和更为便捷的宣传方式给予针对性的教育普及。
 
第三,在帮助老年人落实好相关防控措施的同时,也要防止老年人辨识虚假错误信息,防止上当受骗。
 
第四,减少疫情方面负面信息的分享,可以和老人一起回顾以前的美好时光和有趣的经历。
 
第五,冬春交替季节的温差较大,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感冒。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做好慢性病的管理。
 
第六,若老人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可以进行一定的关注和陪伴,如解决不了,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专业有效的心理疏导。
 
问题9:志愿者忙于志愿工作,而疏于与家人的沟通、孩子的管理,产生较严重的内疚怎么办?
 
志愿服务工作一般是利用工作间隙开展,但由于任务需要有时不可避免占用休息时间、陪伴家人的时间,自己也心存愧疚。
 
首先,要重视与家人和孩子的沟通,获得他们对志愿精神的认同和自己所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陪伴时间长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情感付出和陪伴质量,边看手机边聊天哪怕说得很多带来的可能是伤害,与家人相处、互动时要“在场”,全身心、深层次投入,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爱和关心,增强家人的情感体验;
 
再次,坚定志愿服务的信念,将奉献获得的快乐带回家,遇到疲惫困扰或负面情绪时,除团队组织的团建、疏导之外,也要及时自我调整,照顾好家里,使为家庭和家人的付出变成为自己赋能而不是耗能。
 
问题10:志愿工作结束以后,心情受影响一直无法平静怎么办?
 
志愿工作是身和心的付出和奉献,在此过程中可能会触发比较大的个人感悟和情绪波动,迟迟无法平静恢复正常状态。此时可以向家人或团队和同伴进行倾诉,自我表达,寻求理解和支持。
 
如果担心自己的情绪影响他们,可以暂时独处静一静,进行一些放松:1.想象放松法。开始想象放松时,先使自己安静下来,平躺并闭上眼睛,使自己的身体处于舒服的位置,然后集中注意力,开始想象。想象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有成就感的事或者物。2.腹式呼吸放松法。取仰卧或舒适的冥想坐姿或仰姿,放松全身。一只手放在腹部肚脐,一只手放在胸部。吸气时,最大限度向外扩张腹部,体会肚子像气球一样被吹满气体;呼气时,最大限度向内收缩腹部。循环往复,保持每一次呼吸的节奏一致,细致体会腹部的一起一落。
 
此外,日常作息规律、睡眠充足、体育运动、适当地哭、听音乐、放声大笑或引吭高歌等能把积压的情绪能量宣泄出来,带来愉悦情绪,排解紧张、激动情绪。
 
如果以上尝试仍然无法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平复,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或者工作督导。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