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安然心理咨询中心

Fuyang Enr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预约电话

18900582028

当前位置: 主页 > 咨询案例 >

【阜阳心理咨询】偷窃的孩子,内心可能有个“洞”!

编辑: 时间:2024-09-26

    

【阜阳心理咨询】


      小A是一名四年级的男孩,稚嫩的脸庞显得可爱又帅气,在家里总是一副懂事听话的样子,可到了学校是出了名的调皮。前段时间与一个女生发生了矛盾,那个女生也很霸气,很快小A同学遭到了所有女生的集体排斥和孤立。

  正在小A同学欲哭无泪时,经常在班里默不作声的胖胖给小A同学出了主意:把那些女生的镜子拿过来,看她们还怎么臭美。

  小A同学觉得主意不错,于是找准了一个女生试了一次,果然那个女生非常着急而且当天心情十分不好,后来小A形成了习惯,在和别人相处不愉快时。就用这种方式作为报复。

  而胖胖则和小A进行比赛,比较谁偷拿别人东西不会被发现,而且能够引起对方更大的气愤。两个人沉浸在欢乐当中,为自己的“成绩”而洋洋得意。可最终还是被当场抓住,也被告了老师。

  老师把两人叫到了办公室,胖胖打死也不承认,最终所有的锅都让小A一个人背了。

  老师把这件事原模原样的告诉了家长,家长很生气的对小A说:现在班里都说你是小偷,就连我都觉得很没面子,这纯粹是小人的做法,而且你会发现教你偷东西的胖胖人家自己躲起来了,所以跟人学坏就是这个下场。

  小A从此再也不偷东西了。但是从此在家里变得很不听话,而在学校却变得十分老实,甚至很少说话,也几乎不和同学交往了。

  大家读到这个故事,觉得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来看对各个年龄段的解读,就会有所了解。

【阜阳心理咨询】

  幼儿期

  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发现,幼儿没有我们成人所理解的道德观念。他们判断对错是看能否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好处。

  举个例子:

  一个小朋友生病了,非常想吃饼干,于是小伙伴帮他去买一袋饼干,但是到了商店发现钱没带够,小伙伴为了这个小朋友把饼干偷了过来。那么在小朋友的认知里,这位小伙伴帮他得到了饼干,做出了对他有利的事,所以是“好人”,反之就是“坏人”。

  这时候如果你说商店的老板如果没有这袋饼干会损失钱财,这时孩子的回答往往会马上反过来,认为偷窃就是不对的。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判断方式原来如此简单粗暴。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贴上一个小偷的标签,孩子并不理解其中的道德和法律含义,听着家长口中“小人”、“小偷”等他们根本不理解的词语,只觉得自己好像被别人当成了一个坏人,并产生一种愧疚感,稀里糊涂的就为心理问题埋下了种子。

  另外,孩子在幼儿时期并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他们会认为你的东西也是我的,而我的东西也是大家的,有时保护自己的玩具也只是出于追求快乐和自我保护的本能。

  那么,这时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先承认他的需求,再让他看到这样做所带来的自然产生的后果。

  比如说:妈妈知道你想要,但是你直接拿过来的话,小朋友们会不高兴,那样的话别人就不和你玩儿了。孩子所能看到的就是自己这样做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阜阳心理咨询】

  儿童期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发展心理的划分有年龄上的差别,而对于我们广大的家长朋友们来说,在这里大致理解为小学阶段。

  这阶段,儿童也没有形成我们成年人所理解的道德观念,而判断对错的标准来自于长辈的评价。

  咱们还是举那个例子,小伙伴偷偷帮小朋友拿了老板的饼干被警察抓了起来,这时孩子们通常会回答是小偷的行为;如果给孩子讲故事时描述成小伙伴趁老板不注意拿了一袋饼干,帮助了生病的朋友,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孩子则会认为他是英雄。

  反观文章开头的案例,小A就是一个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他并不知道这个行为的意义是什么,只是觉得这样能让那些和他有矛盾的同学生气,自己就达到目的了,至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比如说瞪别人一眼、拿别人东西、骂别人两句,这些在这个孩子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同。

  可以这样引导他:我们知道你是讨厌那些同学所以才这样做的,但以后不可以这样做。

  家长要与孩子探讨并理解孩子这样做的动机,其次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是被长辈所批评的就可以了,而不要给孩子贴上道德的标签,更不要试图用羞耻感来教育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在引导后下次还是拿别人东西,可以给予一些惩罚。但注意惩罚的手段,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彻底否定。

  家长可以这样和孩子解释:妈妈/爸爸喜欢的是你本人,但是不喜欢你这种行为,所以我惩罚的是你的行为,但妈妈/爸爸依然爱你。这样一来,就能把孩子本人和他的行为分开。

 

【阜阳心理咨询】

  中学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并学会遵守法律。那为什么有的青少年还会去偷窃呢?

  我们可以从动机来分析,举几种常见的情况:

  1.学习他人:

  虽然明明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但是发现他人偷窃不但没有被发现,而且拿去快乐消费了。在利益和快乐的诱惑之下,孩子可能打算也冒一次险,并在得知他人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逐渐克服了心中的不安。

  2.同伴关系不良:

  一些孩子也可能是以此来维护同伴关系。比如当一个很自卑的孩子在群体中没有什么发言权和存在感,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获得在群体中的地位。

  有些同伴群体以打游戏为关系的纽带,有的以打篮球为纽带,有的则以这些不良行为为纽带,他们之中的每个人都害怕被孤立,而这种关系的支点一旦形成,想去打篮球的反而会被看成是另类,所以就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了。

  这就提示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一些积极健康的东西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这样到了一定年龄阶段,他们自然会选择更有益的方式去展示自己;如果只让孩子学习而不接触课外活动,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一群孩子在青春期形成同伴关系时显得很慌张,容易误入歧途。

  3.求救:

  一直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出现这种行为,家长实在搞不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其实这时,他恰恰是想引起你的注意,他似乎想说:我都这个样子了,你还不能改变一下吗?这时家长要做的不是责怪也不是惩罚,而是平心静气地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但是最后要告诉他:爸爸妈妈很希望可以了解你,也可以帮助你,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你已经长大,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为爸爸妈妈爱你,所以我们不希望看到你触犯法律而受到惩罚。

【阜阳心理咨询】
 

  4.叛逆:

  孩子试图以各种方式,来挑战父母的权威。形成如此对立的亲子关系问题,在平时,需要系统的心理咨询。

  但不得不提出的是,这种家长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发现很多方法是没有用的,但依然反复地做,也许是出于个人情绪的宣泄,也许是出于其他的什么,但总之既然无效的方法就应该及时舍弃,而不是一味坚持。

  5.寻求惊险刺激:

  给孩子呈现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要加以注意,假如给他们展示的是一个和警察斗智斗勇又屡次成功的“神偷”形象,那么有的孩子就会模仿。

  另外,孩子们这种好冒险的特点没有一个可替代性的东西。到了青春期,孩子依然没有一个健康的兴趣爱好,而这个年龄段对世界的好奇心非常强烈,总要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探索,那就会导致其中一部分孩子误入歧途。

  小学和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没有我们的道德意识,他们还并不清楚偷窃行为的社会意义,也不能清晰的认知需要承担的责任,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应当以道德评价,而应当用符合他们心理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导;

  中学阶段孩子的情况我们只是简单列举了几种,当然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情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总体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道德意识,而他们之所以还会这样做,一定是另有原因的。

  我们应该在这些现象背后看到孩子需要被关怀的一面、需要被理解的一面,解决孩子真正的困扰,而不是只有指责。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