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心理咨询中心】
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经常会感到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头疼、胃疼、心慌心悸等,但是进行医学检查时,却没有发现相应的躯体病变或病理变化。
之所以如此,可能你并不是“病了”,而是和“躯体化”有关。今天,我们聊聊这个话题。
身体在为你的坏情绪买单
什么是躯体化?这是20世纪初由德国精神治疗师Stekel提出的一个概念。Stekel提出的是德语 organsprache(organ-speech)一词,意指可能唤起疾病的器官易感性。
后来,Stekel著作的英译者Van Teslaar正式用“躯体化”一词代替organsprache,并将其定义为以躯体化症状表达精神状态的倾向,并纳入医学词典。1935年,Stekel才首次在其个人著作中使用“躯体化”一词。
后来,波兰裔精神治疗师Lipowski将躯体化描述为“以躯体症状的形式,体验和表达精神苦痛且为之寻求医疗帮助的倾向。”提示精神苦痛体验与躯体症状陈述之间存在因果关联。
躯体化,简单地说,是指某种情绪或感受因为无法在情绪情感的层面被表达,就被压抑到了潜意识中,只能通过身体来表达。
这些躯体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胃痛、肌肉紧张、疲劳、睡眠障碍等等,它们看似是身体上的疾病,但根源却往往隐藏在心理层面。
比如,一个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人,可能频繁地遭受头痛的困扰,尽管进行了各种身体检查,却未能发现任何器质性的病变。而实际上,这种头痛可能是其内心焦虑、紧张情绪的躯体化表达。
再比如,有些小孩一听说要去学校,就会表现出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肚子疼、头痛等等。一到校门口,孩子就更痛了,死活不去学校。
这可不是装出来的,可是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做了个体检,身体没事,回到家也没事,可一到学校,就又痛了起来。
这就是一种“躯体化”的表现。孩子抗拒学校,情绪上很焦虑,当他用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效果时,他就会用“肚子疼”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躯体化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人们处于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或心理创伤等情况下,心理冲突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就可能转化为身体症状表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中,躯体化现象愈发普遍,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以职场为例,许多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长时间的工作以及不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这些压力逐渐累积,却又难以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有效的释放。于是,身体便成为了情绪的 “替罪羊”,以各种躯体症状来反映
内心的疲惫与不安。
语言有欺骗性,可是身体是诚实的。当你身体出了问题,又找不到病理性原因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这是身体向你发出的警报信号。停下来,去看看你内心发生了什么,别让身体为你的坏情绪买单。
4个建议,应对躯体化
那么,如何应对躯体化?给你4个建议:
1.情绪觉察
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不仅仅局限于关注身体症状本身,还要思考是否存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感到身体疲劳时,反思一下近期是否工作压力过大、是否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等。
学会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意识到自己压力的来源。认识到自己的症状与情绪相关是关键的第一步,通过接受这些症状而非逃避,可以减轻自我压力,为下一步的应对措施打下基础。
2.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宣泄方式
情绪需要表达,每个人都要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并正确表达。当遇到心理困扰时,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寻求正确的宣泄方式。
比如,你可以与亲朋好友坦诚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他们能给予理解、支持和建议,在倾听过程中,你会感到被关心和接纳,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工作中受到了委屈,你可以向闺蜜/伴侣倾诉,在她/他的安慰和开导下,心情会逐渐平复。
你也可以参加一些兴趣爱好活动来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比如,养成慢跑的习惯。当你出去慢跑30分钟,一个小时,你在这个过程中也呼吸到新鲜空气,也跟草木有所接触,你的身体释放出一定量的内啡肽,你会发现你跑完步,会轻松许多,情绪也会好很多。
3.学习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
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能够帮助你在面对压力时,及时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减少躯体化症状的发生。
比如深呼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然后再缓缓地呼气,感受腹部收缩。重复这个过程,每次呼吸尽量保持均匀、缓慢、深沉,持续做几分钟。深呼吸可以激活身体的放松反应,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再比如,冥想。有科学研究表明,冥想能降低与压力有关的神经和和荷尔蒙指标。
因此,当你觉得心特别累的时候,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可以花十几分钟时间来做正念冥想,集中注意力,让你与内心深处的自我相连。冥想可以帮助你平静思绪,减轻压力,增强专注力和心理韧性。
4.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果躯体化症状非常严重,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重塑信念,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轻焦虑等情绪症状。
最后,我想说,你的身体,其实比你想象中的要爱你。当你身体出了问题,又找不到病理性原因的时候,不妨听听内心的需要。内心强大了,你的身体也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