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阳心理咨询中心】
【阜阳心理咨询中心】以下是一个14岁孩子的妈妈分享的真实案例。
上周三晚上,我端着切好的水果走进女儿朵朵的房间,刚想叮嘱她早点休息,就听见她对着日记本小声说:“活着真没意思,每天除了学习就是考试,一点意思都没有。”
我的心猛地一沉,手里的水果盘差点摔在地上。14 岁的朵朵,刚上初二,以前总是叽叽喳喳跟我分享学校的趣事,最近却变得越来越沉默:放学回家就躲进房间,吃饭时也很少说话,偶尔还会对着窗外发呆。我以为是青春期的正常叛逆,没想到她会说出 “活着没意思” 这样的话。
我强压着心里的慌乱,没有立刻冲进房间指责她 “不懂事”“不知足”,也没有苦口婆心地讲大道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知道这个时候的 “说教”,只会让孩子更加抵触。我悄悄退了出去,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了很久,最后决定,用 3 件事,慢慢走进女儿的心里。
一、关掉 “说教模式”,陪她 “浪费时间”
第二天早上,朵朵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准备出门,我叫住她:“今天我跟单位请了假,想陪你去一个地方。” 她愣了一下,疑惑地问:“去哪里?” 我笑着说:“去了你就知道了。”
我带朵朵去的,是她小时候最喜欢的湿地公园。记得她小时候,每次周末都吵着要去那里喂天鹅、捡落叶,可上了初中后,因为学业繁忙,就再也没去过。
到了公园,我没有催她 “快一点”,也没有说 “你看小时候多开心”,只是跟着她的脚步慢慢走。她蹲在湖边看天鹅,我就陪她一起看;她捡起一片枫叶发呆,我就帮她把枫叶夹进笔记本里;她坐在长椅上不说话,我就静静地坐在她旁边,偶尔跟她聊一句 “今天的风好舒服”“你看那只天鹅的羽毛真白”。
那天下午,我们在公园里待了整整 4 个小时,没有提一句学习,没有说一句 “你要加油”。回家的路上,朵朵突然跟我说:“妈妈,刚才那只小天鹅好像长大了不少,我记得以前它还没这么大呢。” 我心里一暖,知道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丝松动。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需要陪伴,而是不需要 “带着目的” 的陪伴。当我们关掉 “说教模式”,放下 “你应该怎样” 的期待,陪孩子做一些 “没用” 的事,反而能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就像朵朵,在公园里的那 4 个小时,她没有听到一句大道理,却慢慢打开了心扉 —— 因为她知道,妈妈不是来 “教育” 她的,而是来 “陪” 她的。
二、放下 “完美期待”,听她 “吐槽委屈”
周末的晚上,我给朵朵冲了一杯她最喜欢的热牛奶,坐在她的房间里,轻声说:“朵朵,妈妈最近发现,你好像有很多不开心的事,如果你愿意说,妈妈很想听;如果你不想说,也没关系,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她沉默了很久,最后终于红着眼眶说:“妈妈,我觉得自己好没用。这次期中考试,我又没考好,老师找我谈话,说我再这样下去,肯定考不上重点高中;同桌每天都在刷题,我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她;还有,我想参加学校的绘画社团,爸爸却说‘画画有什么用,不如多做两道题’……”
她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我没有打断她,也没有说 “这有什么好哭的”“你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只是递给她一张纸巾,轻轻拍着她的背,听她把所有的委屈都倒出来。
等她情绪平复后,我才跟她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考试没考好、赶不上别人、想做的事不能做,这些事放在谁身上,都会不开心。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感觉,那次期末考试,我也没考好,躲在房间里哭了很久,觉得自己特别没用。”
我跟她讲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讲了自己当时的委屈和无助,也跟她说:“妈妈不希望你一定要考多好的成绩,也不希望你一定要比别人优秀,妈妈只希望你能开心一点,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你喜欢画画,我们可以跟爸爸好好沟通,妈妈会支持你的。”
那天晚上,朵朵跟我聊了很多,从学习上的压力,到和同学的小矛盾,再到对未来的迷茫。我知道,当她愿意把这些委屈说出来的时候,心里的 “乌云”,已经散了一半。
很多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 “解决问题”,却忘了先 “倾听情绪”。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 “你帮我解决问题”,而是 “你能理解我的情绪”。当我们放下 “你要完美” 的期待,愿意听孩子吐槽委屈,他们才会觉得 “我是被爱的”“我的感受是重要的”,才会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三、拒绝 “过度保护”,陪她 “解决问题”
在听了朵朵的委屈后,我没有立刻帮她 “搞定一切”—— 没有去找老师 “求情”,没有去跟同桌 “比较”,也没有直接跟爸爸 “吵架”,而是陪她一起,慢慢解决问题。
针对 “考试没考好” 的问题,我陪朵朵一起分析了试卷,发现她不是不会,而是因为太紧张,很多简单的题都做错了。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个 “放松计划”:每天晚上花 10 分钟做深呼吸练习,考试前一天晚上不刷题,早点休息。
针对 “想参加绘画社团” 的问题,我没有直接跟爸爸说 “你应该支持孩子”,而是让朵朵自己跟爸爸沟通。我帮她准备了自己画的画,跟她说:“你可以跟爸爸说,参加绘画社团不会影响学习,反而能让你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朵朵用自己的坚持和理由,说服了爸爸。
针对 “赶不上同桌” 的问题,我跟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你不需要跟别人比,只要跟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 我还帮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她不再盲目刷题,而是注重 “查漏补缺”。
慢慢的,朵朵的状态越来越好:她参加了绘画社团,每次社团活动后都会跟我分享有趣的事;她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考试时也不再那么紧张;她开始主动跟我分享学校的生活,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有一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突然跟我说:“妈妈,今天社团老师夸我的画很好,说我很有天赋。我觉得,活着好像也没那么没意思了。” 我抱着她,眼泪差点掉下来 —— 那个曾经说 “活着没意思” 的女孩,终于重新找回了快乐。
很多父母都想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下,帮他们解决所有问题,却忘了,孩子需要的不是 “被保护”,而是 “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当我们拒绝 “过度保护”,陪孩子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他们才会变得更坚强、更自信,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写在最后:孩子的 “不开心”,需要 “被看见”
当孩子说 “活着没意思” 时,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 “恐慌”“指责”“说教”,却忘了,孩子说出这句话,不是 “不懂事”,而是他们的心里,已经积攒了太多的委屈、压力和迷茫,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我们不需要跟孩子讲太多大道理,不需要帮他们解决所有问题,只需要做 3 件事:关掉 “说教模式”,陪他们 “浪费时间”;放下 “完美期待”,听他们 “吐槽委屈”;拒绝 “过度保护”,陪他们 “解决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需要的不是 “被修剪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在理解和接纳的土壤里,慢慢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愿每个父母都能放下 “焦虑”,放下 “期待”,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时,家长要高度重视,必要时带孩子去精神科专科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同时,也可以联系我们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综合评估疏导。【阜阳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