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心理咨询中心】当我们说“这个太贵了,我们去网上买”时,孩子听到的是什么,答案让人心疼
编辑: 时间:2024-12-18
【阜阳心理咨询中心】
1
今天想聊一个让姐妹们集体头疼的问题——关于孩子买买买。据说,在“买不买”这个问题上,全国家长难得做到了悲喜相通。DD自从4岁以后,基本挂在嘴上的一句就是“我想要12345……能不能给我买?”。带他出门更是见啥都喜欢,看啥都想要。⚠️很多姐妹一听娃要买买买就不能忍:“昨天不是刚给你买过吗?怎么又买?”“新买的你玩不了两下就扔一边了,咱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的,不能看见啥都想要吧?”⚠️还有些姐妹是买过一阵子后,终于不能忍了:“已经给你买了那么多,咋永远不满足?”“只要有一个不给买,之前所有的开心都化为乌有!家里也没矿,架不住你这么要啊?”然后殊途同归,大家总结出同一个道理:这届孩子,还是被惯坏了~怎么满足还是不知足!先说一个误区啊,不要以为现在物质条件变好,家长也都愿意给孩子最好的,更好的,孩子就不会有匮乏感。因为满足感除了来源于“我所需要的”,还有一大部分来自于“我想要的”。如果说以前的匮乏感大多来源于真正的贫穷,但如今孩子的匮乏感,则多来源于“想要而不得”。要么被限制:想要吃糖果,但一周只能吃一次;
要么被设置条件:想要一个萌宠玩具,但必须期末成绩进步10名才给买;要么被已读乱回:想要一双公主穿的镶满钻石biubiu闪的公主鞋,结果妈妈说那个不实穿,给换了一双价格更高、更日常的蝴蝶结凉鞋。要么需要拼命争取:就连一些玩具、贴纸,每次都要我磨好久才能给我买。
虽说大部分的想要,只要孩子坚持,最后也会给孩子买单。但,迟来的深情比草贱。迟来的满足,对孩子来说也不是满足,只是自我努力后应得的奖赏。《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里提到:在孩子提出要求后才去给予孩子关注,是永远无法让孩子感到满足的。真正的匮乏感,跟年代无关,也无关乎经济条件,更不在于你给予了孩子多少、他拥有着多少,只在于——“当我想要时,我是否能够拥有”。
2
每个年代的妈妈,都有一套打发娃的模式。咱们这届妈妈,最常用的一个话术,“这个太贵了,我们去网上买?”你有没有用这句话打发过孩子?毕竟,老母亲,谁不希望“钱花在刀刃上”?线上、线下的价格有时候确实差很多的。但很多东西衡量的不只是它作为商品的价值,还有当下的快乐。如果过分执着于网购,把当下想要的快乐延迟到三四天后,到时孩子已经不是一样的心境了。属于花了钱也不一定买到快乐。所以,到底能不能跟孩子说“这个太贵,我们去网上买”,咱一定要分情况。对于一些日常物品,或者孩子不是特别急迫的。可以带孩子一起对比价格,强调性价比,告诉他线下多少钱,网上多少钱,孩子直观的感受到确实网上的东西更便宜。节省下来的钱,也确实还能买更多其他的。但对于一些特殊场景,比如出去玩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一起玩某样东西的时候。那孩子买的不单单是玩具,还有当下一起加入别人的快乐。或者在景区看到文创巧克力,虽然网上确实更便宜。但你要说等5天,回家后拆快递再吃,就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这些时候情感体验的附加价值,其实远大于商品本身。如果总是被“有理有据”的拒绝,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一样会疯狂滋长。一次次的敷衍,否定,依然会种下自卑的种子,其实跟上一辈人“买不起”、“有啥用”、“我赚钱不容易”的影响依然是一样的。只要不是特别过分,还是建议当下满足。如果你觉得溢价严重,可以让孩子参与到“买不买”的讨论中,“确实景区溢价很多,性价比很低,如果你特别想现在买,那我们就要从别的地方挪预算,少买一些别的,你自己衡量。”定好规则,然后讲清楚,无论最终孩子买还是不买,他学到的都比这件事要多的多。
3
当然了,谁不想爽快地满足孩子,给孩子所有一切他想要的、不想要的。但现实是家长日渐干瘪的钱包和逐渐变短的余额数字,让我们不得不精打细算,压缩欲望。面对孩子,天天要买玩具,出门看见什么都想买,而且就要立刻买,拒绝还会是主旋律,怎么不损娃还利己的应对呢?分享两个超实用的小妙招!1、关于孩子随时随地大小「要」别说,小孩子的想要,虽然鸡零狗碎,但真要细数,那也比太平洋还海了去了。但有时候,也堪比渣男,来的快,去的也非常快。很多时候,人家也只是随口一说,并不走心的。就比如,每次DD看见同学拿了个什么新鲜玩意,回来都说“想要”。老母亲也可以化身渣女啊,你为什么不能“事事有回应,件件无着落”。先附和装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