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阳心理咨询中心】
“医生,我这肩膀疼了半年,片子拍了无数次,药也吃了一堆,怎么就是不好?”
35 岁的林女士坐在我对面,揉着右肩的动作带着习惯性的用力。她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半年前开始频繁加班,没过多久就出现了肩膀酸痛的症状,起初以为是久坐劳损,可推拿、理疗、止痛片轮番试遍,疼痛非但没缓解,反而蔓延到了颈椎,甚至偶尔会头晕恶心。直到体检报告显示 “身体无器质性病变”,医生建议她 “看看心理科”,她才带着满肚子的疑惑走进咨询室。
其实,像林女士这样 “身体疼却查不出问题” 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 “躯体化症状”—— 当心理压力、情绪冲突无法通过语言表达时,身体就会用疼痛、不适的方式 “说话”。那些你以为的 “小毛病”,可能正是心理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一、“查无病因” 的疼痛:心理藏在身体里的 “情绪密码”
“我妈总说我‘装病’,可我真的肚子疼得直不起腰。”16 岁的小宇是一名高中生,从去年升入重点班后,每逢月考就会突发剧烈腹痛,去医院检查多次,都显示 “肠胃功能正常”。有一次因为疼痛错过考试,他反而觉得 “松了口气”,这个细节让我意识到,他的腹痛可能和 “考试焦虑” 有关。
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小宇的父母对他的成绩要求极高,每次考试后都会拿着成绩单 “复盘”,哪怕只退步一名,也会被指责 “不够努力”。长期的压力让小宇对考试产生了恐惧,可他不敢跟父母表达 “我怕考不好”,于是身体替他说了出来 —— 用腹痛的方式逃避考试压力。
这就是躯体化症状的典型表现:心理情绪转化为身体不适,且找不到明确的生理病因。常见的症状除了疼痛(头痛、肩颈痛、腹痛等),还有心慌、气短、失眠、乏力等,这些症状往往会随着情绪波动而变化:比如压力大时疼痛加剧,心情放松时症状减轻。
还有一位来访者张阿姨,50 岁刚退休,就开始频繁出现 “胸闷、喘不上气” 的症状,每次发作都要去急诊,可检查结果永远是 “一切正常”。后来聊起退休后的生活,她才坦言:“突然不用上班了,总觉得自己没用了,晚上躺在家里,越想越慌,胸口就像压了块石头。” 原来,她的 “胸闷”,是对 “自我价值缺失” 的焦虑,是身体在替她表达 “我害怕被遗忘”。

【阜阳心理咨询中心】
二、为什么心理的 “苦”,会变成身体的 “痛”?
很多人会疑惑:“我明明是身体疼,怎么会和心理有关?” 其实,身体和心理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共同体”,就像一棵大树,心理是深埋地下的根,身体是长在地面上的枝丫,根出了问题,枝丫自然会枯萎。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躯体化症状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
1.“情绪压抑” 的出口:不敢说的话,身体替你说
在中国文化里,“隐忍” 是很多人从小被教导的 “美德”:“不许哭”“别矫情”“要坚强”。长期压抑情绪的人,会逐渐失去用语言表达感受的能力 —— 难过时不敢哭,愤怒时不敢说,焦虑时只能扛着。可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它们会像积水一样在心里囤积,最终找到身体的 “薄弱点” 爆发出来:有人用头痛掩盖压力,有人用胃痛隐藏委屈,有人用关节痛逃避责任。
就像林女士,她半年前负责的项目出了纰漏,被领导当众批评,可她不敢反驳,也不敢跟同事倾诉,只能默默承受。从那以后,她的肩膀开始酸痛,其实那是她 “把委屈和压力都扛在了肩上” 的具象化表现。
2.“心理防御” 的机制:用疼痛逃避现实问题
有时候,身体疼痛是一种 “无意识的逃避”。当面对无法应对的困难时,疼痛会成为 “合理的借口”:比如小宇用腹痛逃避考试压力,张阿姨用胸闷回避 “退休后的迷茫”。这种防御机制能暂时缓解心理焦虑,却会让问题越积越深 —— 疼痛成了 “保护伞”,可也让我们失去了直面问题的勇气。
3.“神经调节” 的关联:情绪波动影响身体感知
从生理层面来说,情绪和疼痛共享一套神经调节系统。当我们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时,大脑会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增强身体对疼痛的敏感度,还会导致肌肉紧张、血管收缩,进而引发头痛、肩颈痛等症状。就像长期焦虑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 “绷紧肩膀”,时间久了,肌肉劳损引发的疼痛就会找上门。

【阜阳心理咨询中心】
三、当身体 “喊疼” 时,我们该如何回应?
如果你也有 “查无病因却反复出现” 的身体疼痛,别再只盯着 “身体”,不妨试着听听心理的 “声音”。以下三个方法,帮你找到疼痛背后的情绪密码,重新和身体建立连接:
1.做 “疼痛日记”:记录疼痛与情绪的关联
准备一个笔记本,每次疼痛发作时,记录下这几个信息:①疼痛的部位、程度;②发作时的场景(比如是否在工作、和家人相处);③当时的情绪(比如是否焦虑、生气、委屈);④疼痛持续的时间。
坚持记录一周,你可能会发现:原来每次和伴侣吵架后,都会出现胃痛;每次赶项目 deadline 时,肩颈痛都会加重。这些 “关联”,就是身体在给你提示 —— 疼痛背后,藏着你没在意的情绪。
2.用 “身体扫描”:倾听身体的 “需求”
每天花 10 分钟,做一次 “身体扫描” 冥想:平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从脚趾开始,慢慢将注意力转移到脚掌、小腿、大腿、腹部、胸口、肩膀、手臂、脖子、头部,感受每个部位的状态 —— 是紧张还是放松?有没有酸痛或不适?
当注意力停留在疼痛部位时,不用刻意 “消除疼痛”,而是试着对自己说:“我感受到你在这里,你是不是有什么想告诉我的?” 有时候,简单的 “看见” 和 “接纳”,就能让紧绷的肌肉放松下来,疼痛也会随之减轻。这种方法,能帮我们重新和身体建立连接,不再忽视它的 “求救信号”。
3.找 “安全出口”:释放压抑的情绪
如果发现疼痛和特定情绪相关,试着为情绪找一个 “安全出口”:比如把委屈写进日记,把愤怒通过运动释放(跑步、打拳都是很好的方式),把焦虑跟信任的人倾诉。
林女士后来尝试了 “情绪书写”:每天下班回家,花 15 分钟写下当天的感受,尤其是工作中让她委屈的事。刚开始写的时候,她会边写边哭,可坚持两周后,她发现肩颈的疼痛减轻了 —— 原来,当委屈被 “写出来” 时,扛在肩上的 “压力” 也跟着减轻了。

【阜阳心理咨询中心】
如果疼痛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生活,别忘记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能帮你更深入地探索疼痛背后的心理原因,找到适合你的调节方法;必要时,也可以和医生配合,通过药物缓解疼痛症状,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恢复身心健康。
结尾:别让身体替心理 “受苦”
我们总习惯把身体当作 “工具”—— 用它工作、赚钱、照顾家人,却很少停下来问问它:“你还好吗?” 直到身体用疼痛 “抗议”,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情绪,都藏在身体的疼痛里。
其实,身体是最诚实的 “朋友”,它从不会 “说谎”,也从不会 “夸大”。当它 “喊疼” 时,不是在 “添麻烦”,而是在提醒我们:该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心理了。
从今天开始,试着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工作累了,站起来活动活动肩膀;心里委屈了,别憋着,找个方式释放;睡前花几分钟,感受身体的状态。别让身体替心理 “受苦”,也别让疼痛,成为你和自己对话的唯一方式。
毕竟,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 “没有疼痛”,而是身体和心理都能自在呼吸 —— 当心理轻松了,身体自然会跟着放松;当你学会倾听自己,疼痛也会慢慢退场。